武漢經濟開發區屬于哪個區
武漢經開區屬于漢南區,漢南區是武漢的行政區之一,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屬于武漢的功能區。
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(以下簡稱“開發區”)位于武漢西南,1991年5月動工興建,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2000年4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湖北武漢出口加工區。 從1996年開始,歷經托管蔡甸區沌口街、沌陽街、軍山街及整體托管漢南區等四次“空間擴展”,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由31平方公里擴大到489.7平方公里,下轄7個街道,實有人口45.9萬(其中戶籍人口28萬、流動人口17.9萬)。 經過27年的發展,開發區已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、電子電器、生物醫藥等為支撐的產業集群,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四個“強”和四個“多”的特征。
武漢經開區(漢南區)位于武漢市西南部,地處武漢三環線和武漢外環線之間,緊鄰長江黃金水道,全區版圖面積489.74平方公里。距離武漢市中心及漢口火車站、武昌火車站約30分鐘路程,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約40分鐘路程。
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(漢南區)區情概況
【地理位置】 武漢經開區(漢南區)位于武漢市西南部,地處武漢三環線和武漢外環線之間,緊鄰長江黃金水道,東經113°25'—114°9',北緯30°11'—30°29',東、南與江夏區、洪山區、嘉魚縣隔江相望,西與洪湖市、仙桃市毗鄰,北與蔡甸區、漢陽區接壤。全區常住人口48.1萬,戶籍人口31.9萬。距離武漢市中心及漢口火車站、武昌火車站約30分鐘路程,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約40分鐘路程。
【行政區劃】 2020年,武漢經開區轄7個街道,包括2個開發區、58個社區和50個行政村、8個園區。7個街道為原經開區沌口街、沌陽街、軍山街,漢南區紗帽街、鄧南街、東荊街、湘口街;2個開發區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漢南省級經濟開發區;行政村主要分布于軍山組團和漢南區紗帽、鄧南、東荊、湘口4個街道。八個園區為商務城、智慧生態城、先進制造業產業區、湖北武漢出口加工園區、港口物流園區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、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、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示范區。
【歷史沿革】 武漢經開區始建于1991年,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2000年4月,國務院批準同意在經開區內設立武漢出口加工區。武漢經開區規劃控制面積184.18平方公里,1996年托管蔡甸區沌陽、沌口兩街;2006年托管蔡甸區軍山街;2010年與漢陽區合作10平方公里共建區;2014年1月托管武漢市漢南區;2014年4月與洪湖市合作設立洪湖新灘新區。武漢經開區實行“小政府、大社會”的管理體制,經開區工委、管委會代表武漢市委、市政府統一管理經開區各項社會經濟事務,為武漢市的獨立轄區。
漢南古屬云夢澤,為楚地。公元前206年后,先后隸屬于江夏郡沙羨縣、石陽縣、曲陽縣、沌陽縣、汝南縣。公元606年后劃歸漢陽縣,并延續到1957年10月。1957年10月至1966年8月,漢南地區為漢陽縣鄧南區(公社)和東城垸農場分管。1966年9月至1978年2月,漢南地區分屬漢陽縣鄧南區(公社)、東城垸農場和漢南農場管轄。1978年3月,漢南農場管理局成立,撤銷東城垸農場(總場),組建烏金農場、東城垸農場、漢南農場、銀蓮湖農場;鄧南公社仍屬漢陽縣管轄。1979年9月,漢陽縣鄧南人民公社劃歸漢南農場管理局管轄。
1984年1月,武漢市漢南區成立,同時保留漢南農場管理局的建制及職能。2014年1月,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整體托管漢南區。
【自然環境】 地質、地貌:原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典型的漢江沖積平原地形地貌特征,呈現四面地勢較高、中部較低的形態。地質條件可分為剝蝕丘陵、剝蝕堆積壟崗平原、沖積堆積平原。除東荊河兩岸地區及殊山湖部分湖岸線高程在20米以下,其他地區高程均在20米以上,其中以20-30米高程農用地居多。原漢南區域自然地貌呈東南高、西北低,沿河高、腹部低,呈沿長江帶狀肌理形態。東北局部丘崗星羅棋布,小湖交錯,港漢縱橫;東南部、南部及西部為江河沖積平原以及由湖泊淤積而成的寬闊平原,地勢平坦,其高程在海拔20. 7-26米之間,一般在22.5米左右。地質條件大致可分為沖積平原區、淤積平原區和低壟崗區,分別占境內總面積的61.2%、19%、19.8%。
氣候 :武漢經開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,四季分明,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無霜期長,陽光充足。年平均氣溫16.5℃,極端最低氣溫-14℃,7月份溫度最高,月平均氣溫28.1℃,極端最高氣溫39.6℃。年平均降雨量為1179.4毫米,最高值為1692毫米,最低值為807.1毫米,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占77.3%,常年降雨日為85.88天,5月份最多,平均降雨日為8.1天,年無霜期為253天,常年日照達2111.8小時,日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10℃的日照時數為1571.8小時,占全年日照的74%,15℃-20℃日照時數占55%,常年平均風速為2.9米/秒,主導風向為東北風。
【自然資源】 植物資源: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有藜蒿、湖藕、茭白、菱角、芡實、薇菜等。漢南境內的沖積平原,枯水時節地下水位較低,大都墾為旱地,主要呈現的是栽培植被。有一年一熟的棉花、玉米、花生、大麥、小麥、大豆、油菜、芝麻等旱作物以及蔬菜栽培群叢。在遠離長江邊的地方和通順河的地帶,以及馬影河兩岸的河湖漫灘,常年地下水位較高,以種植水稻和西甜瓜為主。漢南境內的淤積平原區,以種植一年一熟的棉花、旱雜糧、油料為主。中部稍低,形成一年一熟的水稻種植區,是境內重要的糧、棉、油產區。
動物資源:解放前,境內湖蕩濕地中,有野兔、刺猬、獐、鹿、黃鼠狼、水獺、狗獾、豬獾等野生動物。新中國成立后,境內兩次圍墾,加之狩獵者眾多,野生動物減少,有的甚至絕跡。
水資源:長江、通順河是兩條過境河流。原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水資源豐富,水域總面積119.8平方公里,占行政區面積的24.5%。長江在此范圍內岸線達66公里,堤頂高程為31.0米,軍山街南部地區一般建設地面標高22.0米;長江支流東荊河(通順河)在此與長江交匯,經黃陵磯閘流人長江。原開發區堤防東南為長江大堤,北為東荊河大堤(堤頂標高32米)至黃陵閘與漢陽區天然堤線相接均達到設防標準。大型湖泊有后官湖、南太子湖、殊山湖、官塘湖等。原漢南區域內湖泊大部分分布在東北部,有馬影河、協子河、內荊河等自然河流。承水面為15 060.92公頃,在正常水位20.5米的情況下,總容積為714.4萬立方米。
【文化遺址】 原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內先后發現尸骨墩遺址、諸葛城遺址、瓦渣地窯址、窯咀窯址、韓母朱太恭人墓、本無和尚塔等遺址,并出土一些有價值的文物。尸骨墩遺址采集有石斧、錛、鑿和陶片,陶鼎足、石斧等,為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。1988年12月25日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。
漢南境內先后發現紗帽山古文化遺址、金竹嶺古文化遺址、云水山古文化遺址、張家墩古文化遺址及張家嶺古文化區,并出土一些有價值的商周時期文物。紗帽山古文化遺址、金竹嶺古文化遺址、云水山古文化遺址先后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1997年在紗帽山古文化遺址附近發現的“漢陽人”頭蓋骨化石被權威人士鑒定為晚期智人類型,與北京“山頂洞人”和四川“資陽人”所處的時代相當。
【生產總值】 2020年,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(漢南區)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50.31億元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15.94億元,第二產業增加值1089.70億元,第三產業增加值544.66億元,三次產業結構為1:66:33。
【農業】 2020年,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(漢南區)完成農業總產值26.7億元,其中,種植業產值13.5 億元;林業產值0.13億元,牧業產值3.5億元,漁業產值9.2億元,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.4億元。
全區糧食總產量1.4萬噸,比上年減少23.2%;油料總產量0.04萬噸,比上年減少27.1%;蔬菜總產量29.8萬噸,比上年減少1.0%;牲豬出欄量6.9萬頭,比上年減少46.6%;家禽出籠量29.9 萬只,比上年減少5.5%;禽蛋產量0.06萬噸,比上年增長24.8%;水產品產量2.4萬噸,比上年增長0.9%。
【工業和建筑業】 2020年,全區工業生產總值980.2億元,同比減少4.6%。其中制造業生產總值953.8億元,同比減少4.3%。
年末全區納入統計范圍的資質以上建筑企業224家,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52.7億元,同比增長15.8%;完成建筑業增加值193.4億元,比上年增長2.9%。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99.9 萬平方米,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8.6萬平方米。商品房銷售面積157.1萬平方米,比上年減少27.2%。
【固定資產投資】 全年全口徑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減少5.7%;其中,工業投資比上年減少9.5%,房地產投資比上年增加17.7%。
【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】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,比上年減少14.0%。按經營規模大小劃分,限上單位實現零售額81.9億元,同比增長2.6%,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76.8億元,同比增長8.4%,住宿和餐飲業實現9.5億元,同比增長9.2%。
【財政、金融和交通】 全年全口徑財政收入446.6億元,其中稅收收入107.8億元,同比減少27.2%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3.2億元,減少23.0%。
全年公路貨運量738.8萬噸,比上年減少25%;公路貨物周轉量28072.5萬噸公里,減少28.75%;公路客運量1722.0萬人,減少57.07%;公路旅客周轉量49078.1萬人公里,減少56.31%。
【城市環境】 全年全區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100%,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100%,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%,已建成污水處理廠4座。
漢南區區域環境噪音平均值56.6分貝,交通干線噪音平均值68.1分貝,空氣優良天數271天,PM10年均值71微克/立方米,PM2.5年均值44微克/立方米,二氧化硫年均值8微克/立方米,二氧化氮年均值42微克/立方米。
經開區空氣優良天數240天,PM10年均值79微克/立方米,PM2.5年均值49微克/立方米,二氧化硫年均值8微克/立方米,二氧化氮年均值48微克/立方米。
【教育和科技】 2020年,全區共有普通高中5所,普通初中12所,小學27所,幼兒園(含民辦園)共74所。全區普通高中生在校學生3732人,初中在校學生9726人,小學在校學生28761人,在校幼兒7665人。全區普通高中教職596人,普通中學教職工1071 人,小學教職工2109人。
【文化、體育和衛生】 2020年,全區有線電視用戶42144戶,其中新增用戶1801戶;播出各類優秀影視劇3858部(集),經開區(漢南區)電視新聞98組;被省、市新聞單位采用稿件248篇。
全區現有圖書館1個,館內現有藏書107987冊,本年新購圖書7071冊,閱覽室坐60個。發放借書證166個,圖書流通人次9.85萬人次,為讀者舉辦各種活動20次。全區現有群眾藝術館(文化館)1個,舉辦展覽6個,組織文藝活動15次,舉辦培訓班8個。
年末醫院數13個,與上年持平;門診部數31個,比上年增加2個;醫院病床2763張,比上年增加87張;衛生事業總人數4723人,比上年增加814人;衛生技術人員3907人,比上年增加570人;執業醫師1345人,比上年增加216人;其中中醫執業醫師121人,比上年減少2人;注冊護士1990人,比上年增加263人;藥劑人員153人,比上年增加13人;管理人員304人,比上年減少27人;工勤人員265人,比上年增加12 人。
【社會保障】 全區社會保險參保109.8萬人,其中養老保險參保23.6萬人,失業保險參保19.0萬人,工傷保險參保21.8萬人,生育保險參保20.0萬人,醫療保險參保25.3萬人,城鄉居民養老參保2.3萬人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7.0億元,其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金收入12.9億元,醫療保險金收入13.3億元,失業保險金收入0.6億元,工傷保險金收入0.2億元。 |